查看: 4821|回复: 15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时下公益事业中的“理所当然现象”和“强制怜悯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7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多不少,走到现在,离个人过去的支教步伐已经悄悄过去了三个春秋,回想起曾经和要好同学及臭味相投朋友跋涉在远山寒水间,艰辛却快乐着。总能从孩子们眼里看到天真与无邪,总能从孩子父母眼里看到真实与质朴。其实,个人以为公益事业的初衷绝对不应该是获得感恩和汇报,而是感受希望和期待变化,让受助者自信自强。然而,现在,每一次参与公益活动,都觉得很假很累,无论是面对援助者还是受助者。很少感受到曾经的充实和快乐……    在这里,仅把时下公益活动中非常普遍的两种现象与之“分享”,仅仅代表个人观点。
    第一种现象——“理所当然现象”
    这里所说的“理由当然现象”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来源于公益事业的主体。现行很多时候,公益活动的主体都是带着不明而喻的目的开展公益活动的,因此他们不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理所当然接受客体的感恩戴德。自己曾经接待过两个级别还算是比较高公益团体。第一个公益团体一直与学校有着良好的联系,四年以来来往不断,每一次也都是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走。第五次来之前,团体的负责人与我沟通,列了一系列说明和注意事项,小到饭菜禁忌,大到走访发言,于此反反复复十来次,我以为这么都这么详细了,该结束了,只是没想到最后负责人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学校能够跟上级领导和当地政府汇报一下,在他们到来之时在镇上列队欢迎!听到这种要求,自己心里整个凉透了……第二个公益团体每一次来学校都不会忘记一个要求——提前准备好锦旗!甚至连锦旗的内容都有要求。第二层意思来源于公益事业的客体。我不知道是现行的时代大环境改变了人,还是现行的价值观一百八十度转弯了。在这些客体的脑海中,他们会觉得别人援助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好像你必须这么做,不这么做就是你的错。这里也列举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自己几年前亲身经历的,一位朋友托我给他的一个学生带了本书,到了学校因为忙着与学校的老师接洽去了,于是就跟那几个孩子说晚点给他们书。只是没想到的是事儿处理完了就收到了他们的短信“我到学校来就是为了拿回属于自己的书,要不然我来都不会来”。如果说第一个事例还可以理解为“童言无忌”,那么第二个事例就得理解为“你欠我的”。去一个孩子家家访,我一边登记信息,孩子的母亲就在旁边指示孩子到我边上看看写得什么,孩子不敢过来就撒了个谎说“不认识”,家长非常直接当着我的面骂了一句“一点儿用也没,连这点儿胆都没”,而当自己登记完信息准备离开时,家长特别郑重对我说着“以后学校有什么捐赠,你必须考虑我的孩子”。家访中如此现象,的确是多得自己有些不愿去面对……
    第二种现象——“强制怜悯现象”
    记得刚刚到这个学校来,校长曾跟我说过一句话——有时候做好事也不一定是好的。那时的我特别不理解这句话,现在越发觉得校长这句话挺有道理的。平时学校的公益活动还算是比较多的,基本每次都会把家庭贫困的孩子列为资助对象。这样下来,次数多了,他们也就理所当然的接受这种援助了。假如有一次你突然换了一个学生名单,那么第二天孩子的家长一定会找到学校跟我们理论——凭什么名单里没有我的孩子?当自己亲身听到这些质问时,我信了校长的那句话。后来我自己把这种质问理解为“强制怜悯现象”,“因为我是弱者,所以你必须怜悯我”“因为你们以前帮助了我,所以现在必须接着帮助我”……
    不久前,麦田的一位老师问我“为什么现在去学校资助,学校都不大愿意,甚至直接拒绝”,当时我回答了两条,第一条是公益均衡利益化,也就是学校希望自己在活动中也要受益,不能只是学生受益;第二条是天朝的某些制度,担心公益团体撕开了他们的遮羞布。这里我补上第三条——学校不愿意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学校不想面对这样的问题——“凭什么他的孩子有,我的孩子没有!”
发表于 2014-11-7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观点我同意。所以我们更加应该知道我们出发时的梦想,并坚持。别人怎么看我们没有关系,至少我们可以独自快乐。
发表于 2014-11-7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楼意见我也同意,自认为公益并不是那么简单而易行的事儿。
也许10之前的麦田可以让我为之倾心,不过现之而言,个人多的只是驻足,毕竟舍不得那份情愫。
也许,也仅仅是也许吧
发表于 2014-11-7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露个脸  广告位招租
发表于 2014-11-7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帖子拜读了
发表于 2014-11-7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1-7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1-9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写的非常好!我们还是看大的方向吧,楼主所说例子还是非常非常少的是不?
发表于 2014-11-10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说明思考比较深。但提出了问题,解决的方法有自己的思考吗?我们可以交流,改变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努力。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麦田农夫 有麦友说这些现象还比较少见,其实个人观点刚好相反——个人觉得现在这类现象越来越多了、越演越烈了!介于调查数据不够充足,其他地区个人不做评论,就自己所处的县域而言,学校这一块的公益事业大概就是一个形式。关于解决方法,个人想法很不成熟,这里仅仅说一些个人的看法。
首先应该在资助对象上下功夫,以前在网易公开课上开过一个关于公益的视频,演讲人讲到了资助第三世界女企业家的问题,她们选择的资助对象都是有了资助后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并影响更多人这类企业家,个人很赞同这种做法。我们资助的对象不一定非得是穷得揭不开锅的,而应该是那些得到了资助能够努力改变自身现状的孩子,至于那些穷得揭不开锅的对象我想应该属于社会救济的范围。我们学校有一些这样的例子,孩子家里确实困难,每次给了资助后,孩子家长拿着这些资助款胡吃海喝。还有一些孩子,各方面素养都不行,唯独一个行——家里穷,所有的资助都给了他,依然穷。
其次,完善跟踪资助,尽量不要每次资助发完东西、拍几张照片交差就ok了。因为这样根本看不到变化。初步确定资助对象后,继续跟踪观察,确定学生本人及家庭变化,然后调整。公益组织始终要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
最后一点,如何避免造假问题,各方面造假问题。这一点不好说,但是都明白。
不到或唐突之处,望理解
发表于 2014-11-10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队伍慢慢扩大,理解咱们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的
发表于 2014-11-11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麦田农夫 于 2014-11-11 11:29 编辑

回复 10# 温岭希小
我的思考:
1、我们团队活动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承诺某事,一旦承诺了,一定要千方百计的落实。  
2、有文化有地域的一些影响时,我们更应该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我们的言行也引导了当地老师和被资助人。这个在我们的活动中已经有例证。
3、很多事也不是一朝一夕改得了的,我们不能急,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自己。
4、这类事不是多数,但个别的学校和个人做了,我们处理不好,一会影响我们的形象,二有可能毁了一个点。
发表于 2014-11-13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应该注意很多东西
发表于 2014-11-14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以后感触很多,今年参加了几次活动,每次收获的都是感动和感动。
发表于 2014-11-24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深度参与其中,看到了普通麦友没有看到的东西,感受也有独到的地方。发现了问题不是我们止步不前的理由。所幸我们一直在努力,在前行的过程中慢慢调整吧。
发表于 2014-11-26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用心了,赞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1-30 12:17 , Processed in 0.0814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