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麦田文化部 于 2015-5-10 17:10 编辑
脊背上的桥 成都分社 Sunny-阳阳 记得在我还小的时候,看新闻报道过关于山村老师背孩子过河上学的事,那时候以为是大人说来骗人的,哪有那么好的人,那么渴望读书的孩子,那么穷的地方。这次去了麦田九小,我终于知道了,这一切都是真的! 还记得《山坳里的回音》里提到的马边麦田九小的任曹清老师吗?还记得那些可爱放声歌唱的孩子们吗?还记得那些余音绕梁山坳里的回音吗?还记得照片里那一幕幕让人感动的画面吗? 上次我们小分队去九小待发完礼物时,看见任老师把小荞姐拉到一边,脸红红的比划着说着什么,从他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羞涩。后来小荞姐偷偷的告诉我们,任老师有件事想拜托我们,拜托麦田计划,说孩子们需要一座桥。 后来大家决定找任老师问问到底是什么情况,任老师说,他马上70了,不知道还有几个年头能够继续背孩子们来上课,他说现在班里坐着的32个孩子,有10几个是住在离学校都很远的大山里,从家到学校需要经过一条河,平时是踩着老乡铺垫的石头上过河,可是在四川每年的梅雨季节,那条不宽的河水会上涨,孩子们就不得不停课。 任老师才当代课老师的时候,发现到了梅雨季节,山那边的孩子断断续续的不来上课,最严重的时候是10几个孩子全部都不来上课,而且旷课时间很长。山那边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真的是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由于联络不到孩子的家长,任老师决定去“家访”。当走到河这边时发现没有桥,根本过不去,只好打道回府。洪水期间任老师常去河边看看洪水有没有退却。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时间一天天随着洪水流走了,河水仍未见下降,任老师只好宣布孩子们停课。等洪水退下后,孩子们才能来上课。不管任老师怎么单独开小灶给那10几个孩子补课,但都跟不上落下的课程,有些跟不上课程的只好留级或者辍学。 因为拿不出钱来修桥,心疼之极,想出了个办法就是“脊背上搭桥”背孩子们过河读书。梅雨季节河水开始上涨,任老师跟孩子们提前约好在河的对面等他,等他来背孩子们上学。 任老师住在另外一座山上,每天得起来很早打着手电筒走很远的山路去河边。看着对面的孩子每个眼巴巴的蹲在地上等着,当孩子们看见老师来了,个个兴奋得在的这边喊着“任老师来了”、“任老师好”。那句“任老师来了”、“任老师好”;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那一个兴奋的乱串的孩子,那些场景深深的烙在了任老师的心里,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定。脱掉鞋子,卷起衣裤,试探性的下水看看水深,摸索着一步一步走向孩子,又一个一个的背着孩子来到河的这边,来来回回十几趟,接孩子们去学校上课,放学又这样送他们过河回家。一天一天从没间断过,直到河水涨到超过了任老师的身高,河水水流可以冲走任老师的情况下,不得不宣布停课。 听到这我们都听不下去了,就问任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完全可以让孩子的家长接送,可以让媒体报道找人捐助。任老师叹了口气说,你们都不知道,在这穷山僻壤的地方,靠山得吃山,家长们为了有饭吃,必须每天要去大山里种植务农,根本没有时间。说曾经也来过几家媒体采访报道过,可都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根本无济于事。任老师说自己的年龄不饶人,背不动了。 闭上你的眼睛,想象一下,一个老人风雨无阻每天起早贪黑的,淌过河背孩子们来上课,那个弯曲的背,那种面朝湍湍而流的河水,背朝天真浪漫孩子的笑脸,那种朴实、那种温馨,那种感动的感觉是你我他都不成经历过的,都不成感受过的。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帮帮一个70岁的老人,帮他把脊背上的桥固定在河的两岸,帮孩子们圆一个风雨无阻依然能来上学的梦想吧!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话,《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都是或多或少接受过老师教育长大的孩子,让我们牵起手来给一个老人、一个老师、一群孩子一座摸得着看得见的“脊背上的桥”吧! ------------------------------------------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