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砍柴柒年 于 2015-10-9 09:45 编辑
寻找另一个自己 --首届召集人培训有感 九月,经过将近两个月的筹备,在麦田总社、麦客中心、泉州团队、厦门团队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麦田迎来了首届召集人培训。 本次培训设立了“志愿者团队管理”及“公益视野”两个系列的课程,首届召集人培训有来自26个分社、团队的召集人和管理团队的成员参加,感谢柳州分社的伙伴支持,自己有幸代表分社参加了整个课程培训,关于培训与参访的流程,可以参考佛山麦田的资深美女一十总结贴:我参加的麦田计划第一次召集人培训 感谢一十的流水帐起了辅助作用,培训的内容我就不再回顾,这篇帖子想谈一些培训带给自己的观点与思考。
一是关于志愿者:麦田十年,柳麦六年,今天,麦田的新使命是“与孩子一起成就未来”,自己加入麦田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跟大多数志愿者一样,对于麦田的认知,是靠热情做事,因为草根,所以我们是业余的,可以不专业,可以允许犯错,可以不要大多的条条框框,但参访了其他民间的公益机构后发现,当别人用专业与标准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更多是用感性与常识做事,麦田不缺乏热情做事的人,但柳麦也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一年多,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投入到项目开展和项目反馈上,效果显着,但在志愿者管理上问题也日渐显出,志愿者管理跟不上团队的发展,柳麦成员构成大部分是成年女性,这部分人容易被感动,做事热情,但过多的活动也在消耗大家的热情,很多志愿者一旦做事失去热情,就只有靠责任去坚守,作为一个没有门槛、无名无利、来去自如的公益机构,团队拿什么去让大家跟我们一直坚守呢,我们不缺志愿者,但怎样建立好组织的文化,在每个位置放上合适的人,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推动这个架构自我良好运转,这是我们团队的短板,也是我们管理成员需要改正的。我们一直在倡导“ 小麦田,大分社”,但在麦田,发现中毒比较深一直坚守的,都是那帮经历过大麦田洗礼成长的一帮人,因为麦田文化对他们已经根深蒂固,麦田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次培训老莫再次做了麦田文化分享,麦田能发展至现在,有这么多的志愿者,麦田独特的文化功不可没,但怎样培养更多有担当、更专业的人才梯队,不仅仅是我们分社思考的也是总社需要思考的,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志愿者有机会参与到大麦田的项目培训中,通过培训,提升志愿者专业化,让项目也更加专业化运作。
二 关于服务对象,培训导师梗叔说了一句话,慈善是给钱给物,而公益是构建新的社会关系。加入麦田开始负责项目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麦田这样的助学公益组织,理解就是物资与资助款的发放,比如去年分社的暖冬,三个月每周的活动就是将全国各地团队的爱心物资往深山里运输,作为项目负责人,一周最多的有三四天晚上是在柳麦之家,基本不是开会就是整理物资,整个管理团队每个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因为我们觉得有能力帮助更多的孩子,所以虽然辛苦但我们也选择担当。在今年广州的德鲁克培训中,学到了关于使命定位这个概念,开始思考,我们的孩子真的需要这么多的物资吗,走访了这么多地方,今天跟十年前麦田刚刚成立相比,也许贫穷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很多现象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连修缮校舍这样的项目现在还在做,我们有能力做这么多事吗?怎样的项目是我们与孩子真正需要的,柳麦成立六年,大部分的项目就是搬运工模式,我们并没有时间真正去了解我们服务对象的需求以及服务的优化,格桑花的戴玮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呼吁他们资助点的校长,老师,家长,不要把我们的孩子教成乞丐,我觉得这个也值得我们去反思。这半年,团队说的最多的就是深度助学这个词,何为深度助学,我的理解是致力于社会关系的构建与心灵的建设,在网上看到一段文字,改变,需要外部干预,仅靠内部的力量,很多事情不会发生变化。但干预应该是以帮促为目的的活动,对于我们而言,助人自助比赠予更为重要,服务对象不应成为被动的受惠者,而且应该成为积极的行动人。
三是关于合作,在这次培训上,扬中麦田召集人江风说到品牌这个词,扬中这个20万人的小岛有2万的志愿者,在我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他们通过“星期三去哪儿”,“一双球鞋的暴走”一个个有创意的活动将公益的理念传递给普通老百姓,告诉别人公益没有门槛,只要你有一颗愿意帮助别人的心,谁都可以加入。麦田是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有更多的人有机会帮助到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但我们能给我们的合作方带来什么呢,以前我们主要考虑的是服务对象,现在,我们是否也可以通过一些项目给更多的人传递公益理念,通过麦田的精神让大家学会爱,传递爱,成为合法公民, 上个月,几个爱心妈妈成立一个“小屁孩环保爱心活动”,想跟我们合作利用宣传,通过一群孩子收集社区废品,卖废品的资金给柳麦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筹建图书室,这种方式不仅给身边的大众和孩子倡导、普及环保理念,还能帮助山区孩子。虽然柳麦筹集资源的渠道很宽,但这种能惠及更多受众群体和传播公益理念的项目应该是我们未来倡导的。不为做项目而做项目,是我们关于未来的思考。
四是关于沟通,JOJO老师的培训课程有一个环节,就是将一个团队发展阶段分为五个阶段:初建期、风暴期、规范期、工作期和转换期。每一个阶段都的团队都有不同的特点,根据这五个时期的特征,认清自己团队所处的阶段,在选择之前,我一直徘徊在风暴期与规范期之间,最后选择站在风暴期那个位置,也许大家对柳麦的认知应该在规范期这个阶段,毕竟我们的活动数量跟质量在大麦田都还不错,但这一年,我们的声音大多,我们希望将以前的扶贫式助学转为深度助学,我们在探索的同时也在内耗,其实在我看来,风暴与迷茫不是什么坏事,起码我们有了时间去思考,开始思考那些是我们应该重点做的,那些是可以放弃的,麦旗就是我们的标志,旗帜是一块布,本身并无意义,只有挂在竹竿上迎风飘扬,告诉团队前进的方向,它才有了意义,这点与团队共勉。培训还有一个环节,叫“上传下达”,是一个关于团队沟通的游戏,游戏的过程非常活跃,但开心的背后我们对沟通有了很多思考,麦田的志愿者来自不同的群体,背景、年龄、阅历都不一样,如果大家都喜欢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事,那对问题的理解就会有差异,然后就会产生分歧、冲突,麦田从来不缺有能力的志愿者,只缺有担当精神的志愿者,“换位思考、担当、大局观,投入其中或者置身事外···”,我们需要学习的很多,有人说“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莫过于给别人提建议“,我们是不是经常在做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
五是关于视野,梗叔的课“见树又见林”,这是我非常喜欢的课程,他的课只教你推开一道又一道的门,告诉你一路风景很多,但没有告诉你门背后是什么,你想要得到答案,你就需要学会自己思考,这个说话柔和的男人内心有一股温柔的力量,这是我第二次见他,第一次是在广州拜访他所在的公益机构,之前有人跟我说他是个愤青,其实我也是个愤青,爱做愤青的人多少有点理想主义色彩,当然我只是喜欢针砭时弊,而他已经开始以不同方式介入公共事件,在社会已经有一定的行动和倡导经验。梗叔的课与别人不同,就是他很会讲故事,通过故事告诉我们每种社会现象都有根源性的东西,怎样去寻找背后的答案。视野决定你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莫凡参加2009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作为一个机构的负责人可以用全新的视角去了解公益,拓宽了视野,也为麦田教育基金会的注册埋下伏笔。
六是关于收获,几天的课程需要消化与梳理的大多,也许培训的内容总有一天大部分我们都会忘掉,但带给我的思考应该会会一直伴随着我,培训的9月19日是柳麦六周年的生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分社用走访的形式庆祝她六岁生日的到来,当我把老莫跟种子的祝福视频传回分社的时候,有些人是激动的,老莫说了句谢谢你们的坚持,坚持在麦田是一个经常提到的词,麦田在志愿者管理上遵循来去自如的原则,每个志愿者都可以投入其中或者置身事外,一路走来,我们争吵、埋汰,论坛上各种纷争的帖子,但大家依然在,因为对于很多人而言,麦田已经成了大家生活的一部分, “你是谁,便会遇见谁”,一直笃信的一句话,友情、感动、视野、理想、共鸣、改变、坚持、担当,这就是在麦田的收获。
最后,是感谢泉麦的志愿者Aking对培训的支持,,还有开开、冬雪和泉麦的虫儿飞、小空等若干人保姆式的照顾。用分社ID写过不少麦田的帖子,但这应该是我第一次以个人名义写跟麦田有关的文章,谢谢开开对作业的督促,这是一篇希望与大家共勉的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