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156|回复: 59

漳纸工坊-漳河源公益建设的宏观微观设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4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太长,建议麦田的朋友看前两部分和最后一部分就可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5-4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按: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薛坪镇的龙王冲村,位于省级漳河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东距襄阳市区110公里。这里的漳河峡谷风光优美,并且保存着华中地区最后一个尚在生产的古法造纸作坊,以及两栋规模宏伟的百年老宅——陈家老屋和陈家大屋,近年吸引了鄂、豫、渝、京等地的众多背包游客以及一些专家、学者、艺术家前往游览、考察。襄阳民间文化遗产志愿者团队拾穗者从2004年开始在这里记录古法造纸和纸民生活的变迁,所拍摄的纪录片《漳源纸事》2007年获得第29届东京国际录影节优秀作品奖。2008年以后手工纸受到成本低廉的机器纸的冲击,陈家老屋的纸作坊不得已停产,纸民纷纷迁出峡谷,或到外地谋生。留守的纸民主要靠子女在外打工和接待背包客的旅游收入生活。
2011年拾穗者重访漳河源,决心改变以往单纯客观记录的思路,主动介入纸民的生活生产,启动了“漳纸工坊”自然生态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益项目。项目建立了简易的活态手工纸博物馆——漳纸工坊,送纸民到外省学习造纸技术,试图通过技术改良开发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手工纸产品,使传承了一百多年的漳河源造纸焕发新生。项目开展以来得到社会各界和学者专家的热情支持,各项事务进展顺利,改良纸漳纸一号、漳纸二号已经试制成功。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等先后为项目题字、题词。2012年国内唯一的手工专业杂志《中华手工》授予漳纸工坊“中国最美手工私游地”称号。
龙王冲的峡谷纸民都属于陈氏家族,在此繁衍已经有11代人。家族成员沿着漳河峡谷分散居住在三个地方:上场、中场(陈家老屋)和下场(陈家大屋)。十年之前,陈家留守的居民还有50多人,现在仅剩九人。
漳河源是众多公益志愿者和社团共同关注的地方。志愿者们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点,漳纸工坊(陈家老屋)和龙王冲村小。
拾穗者不是最早关注陈家老屋的志愿者。早在1994年,湖北随州《编钟之声》报社便在陈家老屋捐建了漳源编钟之声小学,当时有学生26人,后因纸民大量外迁学校关闭。近年造访陈家老屋的众多游客、志愿者捐赠水力发电机,捐建索桥,送医送药,捐款助学,为改善纸民生活做了许多实事,也方便了游客自己的生活。
龙王冲村小位于村部所在地远景,龙王冲及附近三个村的学生在此就学。村小是麦田计划襄阳分社的助学点,辟有麦田图书室,襄阳麦田和其他一些爱心团队多次到这里开展助学活动。
漳纸工坊和远景相距只有六公里。但以往到远景的志愿者和到工坊的志愿者基本没有接触。2013年4月19日,漳纸工坊第三期手工纸研习营前夕,襄阳麦田负责人和拾穗者、绿色汉江、拉图尔自然生活俱乐部、启明学堂、指舞线拼布等襄阳、武汉志愿者及部分学者在襄阳古城内聚会座谈,就不同领域义工团队的交流合作交换了意见,也初步探讨了在龙王冲进行公益合作的可能性和前景。此前襄阳义工负责人也和拾穗者就漳河源地区的公益发展进行了探讨。
漳河源的自然和文化魅力吸引了众多的关注者;促成这么多公益团队结识、合作的,可以说正是漳河源。
 楼主| 发表于 2013-5-4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漳纸工坊项目进行一年半以来,获得省内外媒体、学者、书画家、公益志愿者和当地村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较为顺利,可以说现状已经超出了当初的设想,漳河峡谷多年以来不断衰败的趋势得以一定扭转。项目成员和纸民一家增加了信心,大家的视野也在不断开阔中。项目以下要进入第二期了,有必要梳理一下思路,对工坊和漳河源的未来发展再作定位。
项目立项之初,行者对漳纸工坊的定位是:“漳纸工坊的实体是一个由民间创意并投资、原住民参与管理的乡土公共文化遗产博物馆,将是一个展示、研究、保护和发展当地传统古法造纸以及观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基地。建设的初衷,既想保护和弘扬手工纸这一古老工艺和文化,又利用民居和作坊建筑改造成博物馆的硬件,作为这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组成内容。漳源工坊的建造应当关乎手工造纸这一事物的特征:自然的、环保的、乡土的、人文的。”(《纸物语,纸无语?——漳河源手工纸的发现和命运》,《主流生活》杂志2011年10月)他又曾进一步总结了十二个字:活化传承、生活美学、环境保育(借鉴台湾文化学者的说法)。漳纸工坊的建设基本是围绕以上定位展开的。
现在形势有了新的发展,大家的关注视野已经从工坊本身扩展到漳河源自助旅游的发展,整个龙王冲村的公益活动开展,不同领域义工的交流协作,以及公民文化遗产意识教育问题等。有鉴于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作定位,一个是漳河源:活化传承的手工纸博物馆;一个是漳河源景区:主客共建、无为而治的原生态公益旅行目的地。将来的漳河源是三个主题,原生态,公益性,乡土情怀
基于这个定位,漳河源的原生态自然、人文景观都要最大限度保持原貌。发展旅游、改善纸民收入状况是达成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旅游应有限制发展,不能改变乡风民风。到漳河源的旅行应具有或多或少的公益性。漳河源的原住民和游客都是建设者,是协作互助的关系。所谓主客共建,包括物质建设,也包括文化、心理、风气建设。努力在漳河源建设互敬、互助、互信、和谐友善的人际气氛,将这里建成公益旅行、乡土体验的示范区,建成跨领域公益交流合作的平台和公益理念传播的基地,传递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传递自然美好、乡村美好、慢生活美好、传统美好、手工美好的正面信息和价值观。
再根据以上思路,拟对漳纸工坊建设的一些具体问题以及漳河源公益发展作详细分析和设想,供拾穗者、纸民、项目组以及关注工坊和漳河源的相关人士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13-5-4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叔孙仲通 于 2013-5-4 22:56 编辑

关于工坊的接待能力建设

在漳河源过夜的游客都住在中场(漳纸工坊),现有接待能力在20人以内。加上帐篷客以往最多住宿过80人。去年以来漳河源游客人数有了较大增加,这一趋势以后有望延续,适当增加接待能力是有必要的。为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态风貌,建议只置办几张行军床,室内住宿最多不超过30人。为解决部分游客的洗澡问题,可以考虑开辟简易洗澡间。厕所备水时常冲洗即可。
今年四月第三期手工纸研习营会议时,营员及工坊项目成员提到,可以在中场适当栽花美化环境,在厕所外种植灌木加以遮蔽,院前竹篱笆也可完善、美化。
峡谷内完整保留着百年前的建筑风貌,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格调不容破坏。以后即使游客大量增加,也不考虑在峡谷内增建旅社。实在要建旅社,也只考虑修复下场或建木屋、竹楼。游客不能过夜会影响纸民收入的增长,但这相对于保持原生态风貌是次要问题。
将来观光步道得到修缮,如果山上或远景辟有旅社,游客晚餐以后上山住宿也是来得及的。毕竟多数游客是夏季到访。
建议中场维持现状,不设小卖部。一般游客当天就走,可以在远景购买日用品。过夜游客也可自行做好预备。如设小卖部,货物下山搬运困难,如雇人搬运又会增加成本。鉴于工坊项目的公益性,也不好提高商品售价。小卖部商品香烟可能是很大一块,游客吸烟可能引发火灾隐患。售卖饮料则会带来较多塑料垃圾。陈三爷三十多年不用钱,纸民直到前几年主要也是以物易物,在现代社会都是难得的珍闻。传统乡村商业气息本来就很淡,工坊的商业行为也只是点到为止。

关于经营收费问题

2012年漳河源接待游客1400多人,平均每人带给纸民的净收入在10元左右。绝大多数游客都没有过夜,只吃一顿正餐即离开。部分游客未在中场就餐。漳纸工坊项目启动前餐费是游客自由定价的。项目启动后,拾穗者提议早餐每位5元,正餐每位20元,住宿每位10元。这个收费标准是比较低的。
其他一些服务纸民没有明确收费,经常是义务服务,少数游客有主动付款致谢者。为此游客对纸民的厚道多有赞赏,主客关系相当融洽。这种风格值得保持。
峡谷内没有耕地,只有部分菜地,纸民接待游客,粮食、酒及肉、蛋等食材多需从外部购入,山路艰险,请人搬运成本也高。近两年物价上涨较快,工价上涨更快,略微提高就餐费用在情理之中,而仍以保持同类景区农家饭较低收费标准为宜。中场就餐,绝大多数菜肴为素菜,部分特色荤菜如腊肉锅子、洋鱼等例牌菜,未来可以作为额外点餐收费。
游客在工坊吃饭,最好按实际需求准备饭菜。以往上菜往往过多,造成浪费,游客也时常对此表示不安。纸民接受了建议,今年剩菜剩饭有所减少。吃多少做多少,做多少吃多少,这也是在传递良性的消费观念。
纸民家只有一个劳力,平时事情很多,食宿而外游客以尽量以不麻烦纸民为宜。向导和造纸体验不明确收费,由游客自由决定。
手绘地图已经开始在中场售卖,现价每张10元。以后可能开发藏书票、书签、古碑拓片、明信片等产品。设想未来中场纸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游客食宿和纸品销售。未来游客增加,纸民实际收入有望不低于在外务工收入,那么他们留守的前景就更乐观了。
漳河源只能搞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发展旅游只本身不是目的所在,只能适可而止。造纸改良和纸品市场化依然是漳纸工坊的核心主题。旅社等生意纸民不做,让给其他村民去做。农产品、手工竹编等生意,其他村民愿意做都欢迎,让村民普遍受益,而不局限于纸民一家。按钱穆先生的说法,中国传统商业恪守的价值观是互通有无、知足常乐、利益均沾。漳河源地区的商业经营亦当作如是观。
 楼主| 发表于 2013-5-4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护环境,建立无塑景区

游客带来的不可降解垃圾,可由本人或其他游客带出峡谷。沿路的垃圾也由游客“多背一公斤”带回城镇处理。这是环境卫生上的主客共建,多年来也是这样操作的。
应该说绝大多数游客都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2012年游客大量增加,但沿途垃圾较之往年大为减少。2011年游客曾全面清理了中场河道的垃圾,全部带到襄阳处理。此前主人也曾将少量厨余倒入河中,以后完全绝迹。2012年7月项目组在羊马坑徒步起点处设立的公益广告牌,建议游客将垃圾带走,不采集动植物标本,沿途注意防火,网上的游记帖常有拍摄,可见游客们的认同。根据网帖推断,垃圾大量减少,正是在此广告牌树立以后。
纸民家的餐具、用具,尽量采用传统材质手工制品,如竹器、木器、陶器,杜绝塑料制品。竹木都是有生命的。陶器源自泥土,泥土并无生命,但生命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而且手工是人和泥土的对话,是人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将人的生命灌注到陶器之中。工坊本来就是手工作坊,多用手工制品,既利于环保,也是在传递手工美好、慢生活美好的观念,增添工坊的古朴气息。
2011年拾穗者重返漳河源,购置玻璃茶杯替代一次性塑料杯,使用至今。相信在漳河源杜绝塑料垃圾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到那时,漳河源就是一个无塑景区。也希望无塑景区这个概念得到更多的认同。

电力通讯设施的完善

中场现有电源为河南南阳驴友捐赠的微型水力发电机,电压不稳,只能勉强满足照明之需。将来是换用装机容量更大的发电机还是并网,条件允许的时候需要考虑。
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联网,给来访者尤其是小住的游客提供方便。期待有社会人士捐赠二手电脑。将来如果纸民后人回流,能够建立网站,也可直接上网更新相关信息,发布工坊风景照片。
中场现在没有手机信号。上山以后数百米可以接到信号。河边偶尔有微弱信号。手机信号问题,如果以后政府设立新基站,或者已有基站信号增强,当然是好事。否则顺应自然。现在很难找到一个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游客来这里放松,放下生活工作俗务,没有外界信息干扰,未始不是一件好事。
行者建议在工坊设立慢递业务。如果业务开展,可以考虑让游客将信带到城市投递,甚至亲自送到。让游客体味慢生活的意义,多一些当面交往的惊喜,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
 楼主| 发表于 2013-5-4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观光步道建设

观光步道是漳纸工坊立项之初行者提出的设想。在《纸物语,纸无语?——漳河源手工纸的发现和命运》一文中,行者写到:“观光小径的概念来自国外,在建设中最大程度地保持原生态,不强调以商业用途为目的,为热爱自然的人们提供观光游览和休闲体验的简单条件。观光小径应该有简易标识和相关安全设施,号召背包客以志愿服务参与建设和管理。漳河源地区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人们主要利用这条山路和河源地进行短途徒步旅行,并开展一系列户外活动:露营、溯溪、溪降、漂流、探洞、观鸟、生态观测、造纸体验等。核心路线为龙王冲—中场—九家河。观光小径可以从龙王冲村4组陈忠乾土酒作坊开始,一条路可以到上场;一条到中场,行至半途另一条路右向下场。以中场为起点,也可以沿河到上场、下场、大鱼泉、九家河。”行者的这些设想依然很具有建设性。
现在到下场的山路为杂草遮蔽,已经很久没有人走过。将来可以请纸民重新开出来。上场的山路走的人不多,尚可通行。到漳河源的游客基本上都走的是中场的路,现在基本完整,接近中场路段有两处陡坎,石阶已经损坏,近期希望能筹资修好。悬崖边的险段考虑设立简易栏杆或者在内侧安置铁链。
如有可能,将来在路边的两处峭壁上可以刻上名家题字的摩崖,增加文化情趣。

工坊的文化建设

行者建议,将书画家为工坊创作的部分作品挂在工坊,提升文化格调。挑一间房子墙壁用竹纸扪裱。
工坊放电视机的房间,可作为放映室,滚动播放《漳源纸事》《纸民》等纪录片。将来如有人捐赠投影仪,可在客厅内或前院播放。
将原麻将室改造为微型图书馆。图书由游客提供,以高品位的文化艺术类书籍杂志为主。图书可以不多,二三百册已经很好,重质不重量。这个图书馆是游客共建的,也是为游客服务的,可以命名为“大家的图书馆”(待定)。
可以考虑工坊自办一本杂志《故乡》或《我爱漳河源》(待定)。主题是六个字:文化、公益、旅行。内容包括拾穗者写漳河源的文章和工坊项目介绍,也收录其他游客的相关游记、散文,介绍漳纸工坊项目的定位、目标和实施进程,提供漳河源旅行的实用信息以及生态、环境、农业、教育等方面的信息。还可刊载古法造纸的文献资料、户外知识介绍等。
杂志可开辟公益专栏,宣介公益理念和操作经验,介绍襄阳、南阳、荆门、十堰及其他地区的大小公益团队,提供公益信息。宣传公益旅行观念,期待更多游客加入义工的行列,方便他们找到组织,加深不同公益团队的相互了解和联系协作。
杂志欢迎游客投稿,让游客参与到文章的纂写中来。
还可通过麦田计划等和龙王冲村的小学生中学生建立联系,发表他们的作文、日记等,或者刊登漳河源地区游子的文章,增进原住民和外来旅行者和志愿者的信息、情感交流。
杂志初步设想为32开,每期160页,一年出两期。可以由拾穗者、襄阳义工以及其他公益、户外、生活方式社团联办。据自办《天津记忆》免费文化杂志的饱蠹鱼先生介绍,这样开本的杂志印刷成本为每册7元左右。如果工坊能得到社会捐款,则此杂志免费派送。如果不能争取到捐款,也只收取工本费,体现公益精神。
杂志建议在远景的村小和三景的学校免费发放一部分,发给教师和部分学生,学校图书室也予以收藏。我爱漳河源,首先是漳河源的原住民、漳河源的孩子们爱漳河源。
时机成熟,可以考虑设立我爱漳河源网站。
中场和上场之间原有药王庙,规模很小,早已毁弃,基址尚存。将来有条件或者可以恢复。是对历史的尊重,也可增加峡谷内的人气。
 楼主| 发表于 2013-5-4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漳河源的记录研究

2004年以来,拾穗者成员十多次到达漳河源,发表了众多记述文章,其余到访的网民也有很多游记散文上网。媒体上也有许多报道文章。内容主要包括造纸技术、中下场古建筑、陈三爷口述、旅行故事等。多数游记对漳河源的记述内容大同小异。
2012年第二期手工纸研习营,行者在漳河源小住,对陈氏家族的陈廷彬、陈廷熹、陈忠坤、陈忠乾、秦明炎等进行了采访。纸民的讲述勾勒出了清朝中叶以来陈氏家族的基本脉络,上世纪20年代以后至今的掌故讲述较为详细。当年纸的制作、运输、销售等情况他们都做了介绍。行者设想,以后还要继续搜集陈家史料,不仅要采访陈家老屋现有居民,还包括已经迁出峡谷和迁往外地的居民,包括二百年前和陈家同宗的冷水河陈家老屋家族成员,供社会学、历史学研究者参考。将来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也可以扩大到龙王冲村其他家族。陈家族谱现已不存,希望能在其他支脉找到线索。
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的发展,城乡差距的加深,纸民在原籍难以维持生计,青年一代纷纷离开了漳河峡谷,许多人到外地到沿海求职谋生。漳河源的故事反映了时代的巨大动荡和变迁,是全球化时代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作为学术案例有着相当的研究价值。
行者还设想,对近二十年漳河源不同时期的访客作采访。包括早期捐建编钟之声小学的爱心人士,2004年以来的驴友、志愿者、科研人员等。这些外来访客也早已成为漳河源历史的一部分。这些记录工作量庞大,现在还只是一个设想。也期待将来有更多人参与。这些记录将大大丰富漳河源的文献资料。

漳纸的改良和开发

纸民造纸,竹子、树皮来自自然,纸民将自己的生命灌注在手工纸中。漳河源的造纸,甚至寄托了陈家十几代人的生命。正如行者在将于6月举办的襄阳漳河源手工纸艺展的解说词中说的:“藉由本展和携带植物原味和艺人体温之漳河源手工纸,愿带给人们以平和、纯净、温暖与美好,从而关爱自然,珍惜人事物之间的一期一会。”这也是拾穗者发起漳纸工坊项目、致力手工纸活态传承的理想之所在。
2012年底漳纸一号已经试制成功。一号是纯粹竹纸,比较平滑,已经有数十位书画家试用。作为书画用纸差强人意。2013年4月漳纸二号也已出炉,加入了枸树皮,柔韧性大大增强,但树皮杂质较多,不够平滑。
项目组找专业老师绘制了漳河源手绘地图,现已开始在工坊销售。以后在考虑开发印制碑帖、书签、藏书票等。希望能够试验成功,并且受到游客的欢迎。
武汉有专业人士绘制武汉大学、昙华林历史街区等的手绘地图,投放市场受到欢迎。如果漳纸证明适合印手绘地图,将来不仅是印漳河源,还可以印老樊城,和拾穗者现有记录项目配合。甚至可以考虑印武汉、荆州、南阳手绘图等。这样漳纸的前景就比较广阔了。
此外和老河口木板年画结合,做拓片等,都在策划和尝试之中。
还可以考虑命名漳河源十景,印制漳河源明信片。行者等拾穗者成员已经有了很漂亮的照片,适合印制明信片。其他游客也拍摄了一些很好的照片,能无偿提供印明信片那是最好。可以用漳纸印,也可以用市面上的纸印刷。这也是一种主客共建。
漳河源的旅游收入,最好是纸品收入超过或者不低于食宿收入。希望将来纸民后人能回流的话,也主要是因为纸品收入高,而不是旅游。这样副作用较小。
手工纸的改良和重生,涉及专业技术和专业人脉,仅靠拾穗者的力量是绝对不够的,以后需继续联络专业人士,寻求专业支持。漳纸工坊也只有一人可以生产,难以形成复杂分工,原料收集运输困难,改良纸想赶上宣纸的水平也不可能。漳纸工坊项目的目的,也只是希望给湖北的手工纸留下一线生机。只要有这一线生机,那么目的就达到了。用行者的话说,是“用时间换空间”。人们广泛认识到手工的历史、文化和情感价值,手工纸普遍获得新生,恐怕是多年以后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3-5-4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工坊接待对象的定位

根据漳纸工坊和漳河源旅行的定位,原生态、公益性是两大主题,不为扩大接待能力改变自然人文风貌,因此工坊接待的,主要是对文化遗产有兴趣、喜欢山野自然、喜欢乡村古朴风貌的游客,以及各类公益志愿者。到目前为止造访漳河源的主要也是这样的群体。他们有着接近的价值取向,而且行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公益性。漳河源的游客,不能追求现代、舒适、方便,不能为现代、舒适、方便改造漳河源,游客应适应乡土,欣赏乡土。
漳河源定位为公益旅行目的地。所谓公益旅行,既指慈善、文化、环保、教育等各类公益志愿者实施公益行为的旅行,也指其他旅行者带有一定公益行为或公益性在地及社会影响的旅行。现在很多人养成了习惯,多背一公斤顺便助学;沿路捡垃圾,或者不丢垃圾;不破坏自然,不惊扰野生动物;发帖介绍淳朴乡风民俗,客观上作义务宣传;提倡素食,提倡自然健康、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旅行中对乡民友善,尊重农民和当地习俗:这些都可以视为公益旅行。
在社会上可以看到,有些旅行行为除了拉动消费以外,对当地没有带来大的益处,反而带来种种害处。许多人乱扔垃圾,烧山火,攀折草木,打鸟捕兽,破坏地质景观,破坏或盗卖文物,炫富斗富,聚众扰民,嫖娼赌博,不尊重农民,传递奢朽价值观,败坏当地民风民俗,这样的旅行当然是公益旅行的反面,简直是公害旅行
幸运的是,漳河源的游客群体素质较高,基本没有出现过负面现象。
工坊不可能选择性地接待特定群体的游客,但我们可以自己带头逐渐沉淀漳河源的旅游氛围,影响城市里特定品位的交际圈子,让适合的漳河源的人更多来到漳河源。
设想将来漳河源接待的主要是三类来访者:周末户外旅行团;进行乡土体验、创作、雅集的文人、学者、艺术家;小型公益、户外、生活方式论坛的参与者。当然,这三类来访者并不能作严格的区分,很多是互相交叉的。
周末户外旅行团现在是漳河源游客的主力。他们一般只呆半天,吃一顿饭就离开,少数人在工坊住宿,或者扎帐篷过夜。纸民的收入主要是他们带来的。他们写的网帖、游记,对宣传漳河源也起了巨大的作用。
漳河源文化为媒,已经接待了不少学者、专家、作家、书画家、摄影家等。这个群体有不少有文化情怀和艺术趣味的人。有的人愿意在工坊小住几日,有的还会进行文学艺术创作。他们的到来,利于提升工坊的文化品位和传媒形象。工坊原生态的乡野魅力和文化趣味,很大程度上是这一批人宣传出去的。将来工坊要多吸引和邀请文化人乃至文化名家来访,体验考察,创作宣传。关于漳河源将来不仅应有报道、游记、纪录片,还应有小说、诗词、书画、歌曲等文艺创作。今年《汉水》杂志发表了漳河源子弟的第一篇关于漳河源的小说,十分可喜。
来到漳河源地区的公益志愿者也很多,户外爱好者许多人也曾在这里开展公益活动,以后可以考虑把一些公益小会拉到工坊来开,或者举办展览和其他文化艺术活动,建设深山公益达沃斯。提升漳河源的知名度,为漳河源旅行增添更多公益色彩,为不同领域公益志愿者和团队交流提供平台,也树立在农村、山区开会的新风尚,这是有可能影响到社会风气的转变的。手工、自然农业、乡村教育、乡村建设、国学教育、乡土文学、环保、助学、文化遗产、户外运动、观鸟、摄影、环保、儿童自然教育等很多领域的会议都可以在漳河源召开。控制规模,不超出接待能力就好。以后如果山上建了旅社,接待五十人规模的会议应不成问题。

主客心理和风气建设

漳河源是一个主客共建的公益旅行目的地,游客也是建设的主体。希望这里尽量排除商业思维,纸民和游客之间以及游客与游客之间保持互敬、互让、互助、互信的人际气氛。到目前为止漳河源保持着这种温情的气氛。漳河源给许多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网友们对纸民的淳朴善良有口皆碑,这在层出不穷的网帖游记中都可以感受到。漳河源最珍贵的是民风,是人心。包括纸民的民风和人心,也包括外来游客的民风和人心。这是漳河源的精神财富,也是原生态乡村旅行目的地的最大魅力之所在。
漳河源能有现在的接待条件和祥和气氛,是各方共同贡献的成果。游客给原住民带来旅游收入和捐赠,让他们不必背井离乡也能生存。同时也正是因为纸民没有背井离乡,这里没有被废弃,让城市人有一个享受慢生活、体验乡土文化的好去处。先来的游客改善了基础设施,撰文发帖介绍漳河源,也都为后来的游客提供了方便和指引。后来的游客让这里增加了生机,陆续又贡献力量参加工坊和漳河源的共建,让先来者的愿望得以实现和深化。
漳河源曾经是一个世外桃源,外来游客加入共建,让漳河源的文化生命得以延续,和现代都市社会精神互通、和谐共存,滋长起浓郁的文化气息,构建起气象祥和的人际网络,建立起新的旅行文化。每个来到漳河源的人都得到了享受、陶冶和提升。接待简陋一点,心里充实一点,物质少一点,精神多一点,节奏慢一点,身体好一点,上网少一点,读书多一点,随手做公益,自立而立人。自己提升了,观念转变了,自然影响更多人。这是无成本的大公益。
 楼主| 发表于 2013-5-4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商业开发的忧虑

漳河源是一个无为而治、民间自治的原生态景区。这是漳河源的现状,保持这个现状也是工坊项目组和众多驴友的期盼。漳河源旅游发展到相当规模以后,不是没有可能被开发商看中进行商业开发。这是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
景区如果收费,游客将自己定位为消费者、外来者,心理上和当地人和原住民是区隔的。游客也很少会考虑接近原住民,了解他们的民生、民俗和喜怒哀乐。而我们希望的是漳河源地区游客和原住民如亲戚串门,融为一体。商业景区里必须为游客提供服务和舒适方便的基础生活设施,这有可能对原生态环境和古建风貌造成一定破坏。商业景区的门票收益一般到不了村民的手中,而村民从事旅游经营,发展不好可能导致集体逐利,争夺生意,破坏原有亲善的人际关系和乡风民俗。此外某些传统非遗一旦成为商业表演,其风味、性质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漳河源景区如果也走这样的路,原生态文化风貌将不复存在。
当然,现在看漳河源开发为商业景区的可能性并不大。一,这里景区规模很小,附近三景庄的老龙洞、蓬莱观、自生桥吸引力也有限。当然不排除将来和薛坪镇香水河-七彩瀑布等联合开发。二,漳河源是湖北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严禁建设。三,交通不便,从襄阳市区往返就需要十个小时,即使将来将远景到羊马坑的土路改为水泥路,往返也不过减少一小时行程。四,就自然风光而言南漳不亚于漳河源的景点还颇有一些,南漳古建古民居也比比皆是,这里能吸引的游客很难达到相当可观的数量,商业开发得不偿失。
漳河源的游客,理想的状态在5000到10000人,这样既能保证纸民的生活,让工坊继续运转,又能适当让其他村民得利,同时对环境承载力也没有什么压力。当然,将来游客能到多少,是项目组不可控的。
我们希望漳河源游客适量增加,又要避免将来被开发商看中接手,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在宣传上塑造世外桃源清新脱俗的形象,让社会上珍惜这一片净土,这里一旦成为闹市,世外桃源也就不复存在。这一点,来的文人、艺术家可以起到相当作用。二是突出漳河源旅行的公益性,将漳河源塑造成公益样板,公益胜地。如果来助学、助贫、搞公益都要收门票,于情于理难以服人。三是建构和谐的游客-原住民关系,塑造和谐、温情的人情氛围,让漳河源的人文气氛迥异于一般商业景区,成为南漳乃至襄阳市乡村建设、道德建设的软实力品牌。让人们认识到这个软实力品牌的价值还远在一般商业景区的物质收益之上。四,处理好原住民和所在村的关系,让他们认可公益共建的发展模式,支持已有模式。五,和漳河源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保持联络协作,适当的时候他们可以是叫停商业开发的重要力量。
 楼主| 发表于 2013-5-4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漳河源成为不同领域义工协作共建的公益样板

不同的公益团体,如非遗、文保、环保、农业、教育、助学、慈善等都可以在一个地方开展活动,这对当地发展的带动可能产生全面影响,作用更为深入。这也是在构建不同领域义工乃至驴友、文化人交流的平台。不同背景的义工和公益社团深入交流协作,特别容易碰撞出思想火花,同时也利于专业人才优化配置,利于思想力和行动力的有效结合,从而有效促进和深化各社团的团队建设和项目建设,推动一方公益事业的总体性大格局发展。
漳河源正是开展多领域公益共建的一个绝佳基地。多领域义工共建,完全可以以漳河源作为试点。
漳河源地区已经有很多领域的公益志愿者、义工来过,并且对这里多有贡献。目前来访者除了麦田计划以外,基本都是直接去漳河峡谷和陈家老屋。麦田计划的活动主要在远景的龙王冲村小,除建图书室外,还为学生捐赠衣物、词典等,襄阳“帮帮团”、“JEEP连队”等也曾参与相关活动。
略感可惜的是,两地同属一个行政村,相距只有六公里,但以往两边的公益社团交流不多。每年来到漳河源的户外旅行者中很多人都是愿意“多背一公斤”参与助学的,但往往在远景买几瓶矿泉水就直奔陈家老屋。现在麦田计划、拾穗者、襄阳义工、拉图尔自然生活俱乐部、启明学堂、因纽特户外、绿色汉江等不少团队已经建立联系。将来文保志愿者可以参与助学、助教,助学义工也可以到漳纸工坊,共商手工传承和公益旅行文化建设,其他很多不同的公益项目也可望携手发展。
龙王冲是特困村,非常需要外界的关注和支持。除了助学以外,如关注留守儿童、助老、助残等活动,都期待着外来志愿者的参与。龙王冲为石漠化地带,生活生产严重缺水,村民靠建水窖、开堰塘接雨水生活。曾有年轻人取水时掉进堰塘溺亡。水窖和堰塘的水没有经过净化处理,水质较差,依靠本地力量很难解决,也有待政府和公益界的介入支持。
有些公益是顺手可以做的。“多背一公斤”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实践。义工可以事先调查摸底,搜集待助学生、老人、残疾人等资料,提前提供给户外旅行者。此外,如游客养成习惯,在这里购买农产品、手工制品带回城市,也能让村民增加收入,可以说也是一种公益。
义工在这里不仅是捐钱捐物,改善生活设施等,也可以将这里作为乡土教育基地,进行深度助学。关于这里的文章、报道、网帖、纪录片很多,学生有机会接触,可以更好地了解家乡。麦田捐建的图书室,可以有这些文章和书籍及视频展示。来漳河源的游客有一些是专家学者,可以考虑顺带在村小或本地中学开展义务讲座。以后滚雪球式发展,给这里的学校教育带去更多资源,探索深度助学的路径,助力素质教育发展。
此外,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可在这里开展口述史、社会学、地质、动植物、NGO、乡村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这也是在提升漳河源的文化学术品位。
多领域团队协作做公益,有利于城乡关系和谐,也有利于外来游客和村民关系及纸民和村民关系的和谐。多年来漳河源的游客不断增加,对当地少数村民的生活造成一定干扰,如果广泛开展公益活动,村民对外来者、对城市人的好感必然大大增加。同时,多团队协作也利于纸民和其他村民关系的和谐,这个道理毋需详述。
各团队开展公益活动,也是在传递乡村美好、自然美好、传统美好的价值观。义工帮助村民,也让他们知道,之所以有这么多城市人来到漳河源,有这么多志愿者来帮他们,也首先是因为这里的原生态自然风貌,因为漳河源有古法造纸和古建。传递的信息是自然风貌值得珍惜,值得骄傲;古建和非遗很有价值,乡村有魅力。这是和现在都市流行的价值观不同的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潜力的价值观。
这种信息传递给漳河源的学生们,也是让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将来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由于乡村凋敝的现实情形,助学让更多人农村孩子走向城市一去不回,抽干了农村的人才资源,也因为教育收费抽干了农村的经济资源。这一点经常让助学界感到困惑和无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无解。但在孩子们心里植入家乡可爱、乡村宜居的观念,也许对他们将来回流可能产生潜在的意识影响。
现在不同团队在工坊已经有了初步的交流协作,将来条件成熟,可以考虑在合适的网站设立我爱漳河源专版,作为义工、驴友、艺术家、学者共建漳河源的讨论据点。
期待有一天,漳河源能成为一个民间公益助力乡村建设的新样板。期待未来漳河源积累的经验,能推广大到其他地区,服务于更广大的地区。
各领域义工共建漳河源,收获更大的可能不是漳河源、龙王冲的村民,而是我们义工自己。在这里,我们得到净化、升华、锻炼、提高,团队和项目建设得以深化,公益理念得以传播,义工、未来义工不断增加,公益界的影响不断扩大。公益培养的是一代又一代新人。有了一代新人,这个社会也必将呈现出新面貌,变得更美好。
发表于 2013-5-5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建和非遗很有价值,乡村有魅力。这是和现在都市流行的价值观不同的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潜力的价值观。 
发表于 2013-5-5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很多字的就失去了看的兴趣了
发表于 2013-5-5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来慢慢看
 楼主| 发表于 2013-5-6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漳河源衰败的势头有所扭转,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未来的漳河源,更需要各方携手建设。
类似合作共建开展得好,最后受益最大的可能是游客和各公益团队、公益界自身。一定会是这样。
发表于 2013-5-8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给老师配两张图吧
WP_000796.jpg
WP_000798.jpg
发表于 2013-5-8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地图就是用漳河的手工纸做的。
发表于 2013-5-8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歷史~~
 楼主| 发表于 2013-5-8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给老师配两张图吧
宋丹 发表于 2013-5-8 12:18



    谢谢。欢迎您光临指导。麦田的朋友如年会后造访漳纸工坊,地图每位朋友送一份。
发表于 2013-5-8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站位,后看····
发表于 2013-5-8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护前辈宝贵遗产!功德无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1-23 17:13 , Processed in 0.0873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