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说“不”吗 23年散尽家产捐款300多万,邵建波被媒体称作“慈善狂人”,但络绎不绝的索捐者却一直令他头痛。有借钱买彩票的,有千里迢迢带着盖有6枚公章求助信的,还有亲人患病希望得到几十万元救助的。而在本周二,十几个索捐者更是找到了邵建波的母亲,在谩骂、吵闹后,导致老人多次大吐血。一心回报社会的邵建波不明白,热衷于慈善事业为何竟换回母亲的病危通知书?自己的付出,难道也只是给索捐者留下了“摇钱树”的印象? 邵建波为什么如此热心于慈善事业?在他六岁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邵建波祖籍浙江瑞安。幼年时,父母带着他举家迁至南京太平门附近定居。1971年7月4日,6岁的邵建波带着小表妹出去买冰棍吃。 当他跑到路中间,一转脸,就见一辆大卡车向他疾驰而来。当时他就给吓呆了,就一动不动站在那里,眼睁睁看着卡车开过来。卡车越驶越近。这时,一位穿军装的人把邵建波一下拎起来,冲过去放在路边。事后这位解放军叔叔摸了摸邵建波的头,说走路小心点啊,小孩!然后就走了。”邵建波当时年纪还小,也没有问救命恩人的姓名,就买了冰棍回家了。邵建波的母亲黄爱华既心急,又心疼,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此后还时常教育他说:“如果没有这个恩人,就没有你的一切。所以无论如何要找到他。”36年来,邵建波一直没有忘记寻找这位恩人。他和母亲把附近部队都问遍了,也没能找到。邵建波说:“虽然没有找到这位恩人,我这些年一直希望通过帮助一些下岗、失业、伤残人士,去报答这位恩人的救命之恩。”这就是邵建波多年来热心于慈善事业的最重要的原因。
邵建波帮助过一个叫苏士察的残疾人。小苏今年28岁,是一位患有先天性侏儒症的残疾青年,身高只有1米,大伙都叫他“一米阳光”。他爱唱歌,喜欢演小品,他有一个梦想———当演员。 为了这个梦想,他吃了很多苦,也曾上当受骗,差点就走了绝路,后来他找到邵建波并得到帮助。邵建波给他出了创业资金,又请从商的朋友给小苏指导,让小苏十分感动。所以,当生意走上正轨之后,一米阳光小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上一大堆的礼物,把自己打扮成圣诞老人,到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去看望孤儿们,把爱心传递下去。从小苏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邵建波做善事,的确是发自内心的,也的确给受助者带来很大的影响。他并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这么做。
前面我们讲到,那些索要捐助的人把邵建波的老母亲都气得吐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把时间往后倒一倒,来了解一下这件发生在5月8日的事情。 据邵建波的母亲黄爱华的邻居刘大婶介绍:“10点多钟,有3个人来到黄老太家中,随后陆陆续续又来了七八个人,他们有的说急需医药费,有的说家里困难,开口都是几万元钱。黄老太拒绝了他们的要求,随后他们就开始骂黄老太。一名外地人当场大骂老人,‘你儿子沽名钓誉,我特地跑到南京来找他帮忙,他躲起来不见,这不是在耍我们嘛。’下午4点,老太哇地一口鲜血就吐了出来,然后就昏迷。” 黄老太因生气出现食管胃底大出血,被送进医院抢救,1小时后医生发出了病危通知书。 这十多名来邵建波母亲家的“索捐”者,绝大多数是外地人。不过,邵建波认识其中的一个本地人——蒋某。据介绍,蒋某曾多次找到邵建波,以自己家庭困难想要些本钱做生意为由,向邵建波借钱,邵建波也借给他了。但后来邵建波却发现蒋某将借来的钱统统买了彩票,这让他十分生气。
还有一些更恶劣的事情。邵建波在整理求助者来信时发现,他收到的上千封索捐信中有几封内容非常相似,对比之后发现,其中几封信的笔迹和联系地址都一样,内容均为母亲病危缺钱救治,希望能获得经济援助,但几封信的时间间隔最多的相差4年。为了核实求助者的身份,邵建波派人按信件地址找到了位于苏北的写信人王某,却发现他家当时是当地唯一拥有二层楼房的人家,而且他母亲也没有生病的迹象。 日前,王某又借探望邵建波母亲的机会,向邵建波提出“借钱”要求,正巧当天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电视媒体在邵建波处采访。邵建波和相关媒体讨论后,决定通过偷拍的形式揭露这些索捐者的真正面目,并约好王某在某宾馆内见面。在邵建波掌握的大量证据面前,索捐者王某不仅承认了之前所谓的“母亲病重”的理由都是谎言,还抖出自己之前曾按某慈善排行榜的名单一一写信过去索捐,并成功骗得包括上海多位上榜慈善家在内的多个企业家给予其经济支援。而这一切,都被追踪而来的电视媒体悄悄拍摄了下来...... 据邵建波介绍,他母亲5月8日已经被索捐者气得吐血住院了,可还有一些人在母亲节借到医院探望他母亲之机,又向他索捐,之前还很开心的母亲当场泪流满面。
其实跟他要钱的又何止5月8日上门的这十几个人,邵建波因为倾家荡产做慈善事业而被报道后,数百名索捐、求助者纷纷以各种理由找上门来。五一7天长假,邵建波就接待了170名要求捐款、借钱的求助、索捐者,一名来自江西的尿毒症患者更是手持盖有6枚当地政府公章的求助信,要求邵建波解决医疗费,这些人的要的钱总额超过300多万,邵建波说赚10年也赚不回来。5月7日,为了躲避索捐者,被烦得焦头烂额的邵建波关闭手机,来到朋友家暂避。
求助信还盖公章,这又是为什么呢?手持盖公章求助信的张某今年30岁,是江西宜春人。他说:“2006年5月,我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几个月下来花费了近4万元钱,现在靠透析维持生命,每三天要透析一次,每次要400元钱,唯一的生存希望就是换肾,但我家实在没法负担,我的两个女儿只有6岁和4岁、老父老母已经60多岁了,我妻子在3年前又去世了。”邵建波说他求助可以理解,但是求助信上盖着公章,还写着请解决为盼,这不是“奉旨捐款”吗?这让自己压力多大呀。 而求助的张某则说:“找政府盖公章,是证明我所说的情况一切属实,政府能够为我证明。”他说的好象也在理。 邵建波说:“去年,有个小学提供了两个小孩名单给我,让我‘一帮一助学’。有一天有当地的学生来采访我,采访之后我就跟他们一起去了学校看看小孩,想给他们带点衣服去,我去了后发现那些小孩根本没拿到过我的钱。后来才知道,钱都被学校拿去了,这个学校把一个最穷的孩子让20多个大人反复认捐,黑啊!”
做善事害得老母亲报了病危,邵建波岂能不生气?他对自己一直在做的善事又岂能不产生动摇?记者问他还能继续做下去吗?他苦笑着说:“现在我是凭着惯性往下做,咬着牙坚持。但激情之火的确在减弱,能不能坚持到底,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了……”我们节目的听众杨生评论说:毫无疑问邵建波的心意是非常好的,但他做慈善的方式不得当,我猜想,他一开始的时候,对有困难的民众肯定都是有求必应,一传十,十传百,很快邵建波便名声大噪,以致越来越多的人把他当成观世音菩萨,当成救世主,当有困难时便纷纷向邵发出求救信号,可个人的力量毕竟是非常单薄的,你可以帮助得了一个人,十个人,甚至一百个人,但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帮助所有人,面对这些求助,邵心有余但力不足,心中有苦说不出,说了也没人相信,为什么他肯帮助一部份人,而又不肯帮一另部份人呢?这会使得另一部分人觉得不公平,心理不平衡,于是会做出过激的事情,这是因为他一开始捐赠的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必然后果. 杨生说得有道理,做善事光有好的出发点还不够,还得有合适的方式才行.
我想,除了一些品德低劣的骗子之外,大多数人的“索捐”者的确是需要救助的,这就好像人在溺水之后,猛然发现水面上漂浮着一根稻草,就很自然地拼命去抓。透过“索捐”现象,折射出来的是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和公益慈善事业的不完善。还有,媒体的炒作也不太负责任。甭说别的,您只要看看某些媒体“赐”给邵建波的名号就知道了——“慈善狂人”!还有一个跟邵建波的情况相似的人被称作“捐款疯子”。也许会有人据此认为:疯子、狂人的钱不要白不要!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另一条与慈善相关的新闻.从今年起,福布斯将不再推出中国慈善榜。这不仅是福布斯进入中国8年取消的首张榜单,亦是中国有排行榜记录以来第一次有人宣布撤榜。 福布斯中文版宣传负责人张晓华表示,由于软硬环境仍有待完善,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还达不到一些先进国家的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许多有行善意愿的成功人士因为害怕露富而不愿对外公布具体的捐赠额。这给福布斯进行慈善榜的数据收集工作无疑增加了难度。 搜集数据的难度让数据存在失真可能,而数据失真就意味着慈善榜意义的丧失。一位长期观察慈善行业的人士说,福布斯退出慈善榜是中国慈善事业目前面临发展瓶颈的一个缩影。他说,目前中国慈善组织仍带有某些自由发展或过分依附政府的倾向,很多慈善机构的建设并不完善,甚至有些慈善组织形同虚设,难以充分发挥慈善组织应有的作用。即使是已经颁布的与慈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亦因缺乏具体的、可供操作的配套政策而难以落实。 看到了吧,在现今的中国做慈善,还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邵建波碰到的尴尬事,决不只是邵建波一个人碰到过.前两天,我看央视的《共同关注》节目,里面说到一件发生在上海的捐助纠纷。被捐助的人指责组织者私吞捐款,组织者指责被捐助者拿几千块钱带狗去看医生,生活如此奢侈根本没有资格获得捐助。瞧瞧,一场以“上海有爱”为主题的捐助活动,最后的收场多么不堪,我个人觉得,这被捐助者和组织者都各怀目的,动机不纯,那些满怀爱心捐了钱的人算是被蒙了。
一方面是理直气壮的“索捐”者让“慈善狂人”寒了心,另一方面是福布斯黯然撤下“中国慈善榜”。究竟是什么令捐助变了味?我们又该怎样重拾善心? 我国目前对“民间捐助”缺乏法律规制,成为造成捐助者如此尴尬的主要原因。
近些年,涉及慈善捐助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牵涉慈善捐助的纠纷也越来越多。一方面是人们对捐助者有着过高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却是捐助者无力面对无底洞一样的索捐。缺乏法律规范已经对社会捐赠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影响人们进行捐款的积极性。应该尽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基础的系统的社会募捐法,消除立法盲点,规范社会募捐行为,用法律保护好人们的“一片爱心”,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除了与慈善捐助相关的制度没有建立完善,另一方面是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捐助文化”。中国自古以来的“均贫富”观念,也令人们对有钱人缺乏正面评价,对捐助者缺乏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感激。只是觉得他们的钱反正来得容易,不要白不要。所以,想要让“索捐”者围堵捐助者的闹剧不再发生,想要让福布斯“中国慈善榜”重新开榜,还得从健全“慈善制度”和塑造“慈善文化”这两个方面入手。 最后,我想用一位听众的话来结束今天的浮世绘环节。听众吕贤说:首先,邵建波回报社会的思想很值得在中国的富人们学习。有报道称中国的富豪慈善捐款远不如很多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是中国的富人太少吗?不是,而是中国的很多富豪不懂得回报社会。 但是邵建波的这种捐款方法欠妥,因为,他没有选择合适的机构,可能他想让需要帮助的人直接获益,但很难去辨别谁真正需要帮助。记得"信息时报"每期都有助人的版面.记者先通过采访了解真实情况.然后再去募集款项。慈善当然要做下去,但要做得值. 在经过索捐风波之后,邵建波比以前冷静了不少,他已决定不再直接面对求助者,而是把钱捐出来,成立一个双拥的基金会,专门帮助军嫂和退伍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