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故事,一个热心人士(人们称他为“慈善家”)乐善好施,他资助了很多的贫困人家,以至于让大家一看到贫困人就会想起找他来帮忙,久而久之,那些对此有所耳闻的“贫困人”就自主找上门,希望自己能得到他的帮助。为此,他的公司和家里经常会被前来索要帮助的人围得水泄不通。故事讲到这里,我不禁想问:乐善好施为何会从主动变为被动呢?显然,开始做施者的行为是自愿的,是愉悦的,因为当他发现一个弱者需要帮忙时,他热心地主动去帮忙,这是在他自己的能力之内的决定,他会很自豪,很乐意;当发展到后来,政府的、单位的、个人的都在找他帮忙的时候,他变得被动了,所有人的忙都能帮吗?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即是再大的老板也难挡那个贫困的无底洞呀,于是他的压力越来越大,厌恶心里会越来越大,最终为了自己的生存,他只能选择隐身退出…… 一件好事,结果发展成为一个悲剧,谁之过?于是,我常常地想,作为一个志愿者,该如何去把握自己所付出的这个尺度?志愿者该不该完全属于自己的? 当一个志愿者被大家所认同的时候,后面可能就会有一群人效仿,这也就是榜样的力量吧。当然,其中也会出现一些领军的、创新的人物,慢慢地大家开始以这些人为中心,有意识地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这也许就是所谓团队的形成吧。团队初成之后,大家发现信心比以前一个人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更足了,于是,凡事都想着以团队去做,而团队毕竟不像个人一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必须有一定的分工,那么,这个去分配工作的人就显得那么重要了。于是乎,大家就开始在这个团队中寻找大家都所共同认同的那个人,这可能也就是他们所说的灵魂人物吧。就这样,有一个人就由原来的普通自愿者被大家推为特殊志愿者,这里所说的“特殊”是指他的行为会被很多志愿者所限制,比如他们需要他经常地去鼓励,需要他代表其它志愿者说话表态,很多时候他不能随便说话为事,因为他是大家的关注点,他的一个不小心可能会引来众怒,于是,他失去了自己。可能有的志愿者非常善于,也乐于去领导,但也有志愿者不善于领导,在他们被推为灵魂人物的时候,他的压力越来越大,负担越来越大,很多的事情被逼着去做,以至于快乐越来越少,违背了志愿的初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这样的事值得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好好地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