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12月5日,武汉的天气已早早地跨入寒冬,但我们的热情不减:武汉大学梦想课堂的志愿者们再次前往了咸宁杨家堡小学进行了一次短期支教。以下是参与支教的三位同学的感想。
(一) 梦想课堂此次前往杨堡小学支教,发现学生人数从二十余人又更减至八人,其中有熟悉面孔——仍然那么热情纯真,而新来的一年级孩子也很可爱。 这次,我为他们准备的课程是介绍加拿大这个国家,出发本意是引导他们开眼看世界。我知道小学一二年级的同学对于这个主题或许不能很好地消化,但我本就没有期望这次授课能够让他们在知识层面大有进长,我的愿景是自己的授课能够在他们心中埋下一种意识,一种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意识。在我看来,只要我的课程能够让这些孩子知道世界不是只有眼前的景象、未来的选择也可以多样,进而促使他们萌发自我意识并主动去挖掘自身潜力,那我的授课就成功了。 其实,我一直在思考,梦想课堂的这种支教模式能够给孩子们带去什么。毕竟,与其他的支教活动相比,梦想课堂的支教程式是碎片化的,而这种特征与知识体系建构所需要的持久性是相矛盾的。故而,我认为我们的活动不应该把重点放在知识的传递上(当然,能够在一天带去孩子们可以消化并长久储存的知识是很好的,但这种课程的设计需要很深的功力,比较难做到),而应该着眼于对孩子们性格和素养上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应当多与这些孩子沟通,了解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以自己的成长经验去开导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苦。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文体活动,促进孩子们在学习能力之外的素养增长,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让其在未来的竞争中具有一定的软实力。同时,我认为,支教志愿者的心不宜太大。正如前文所说,由于支教模式的限制,志愿者与孩子的接触往往比较短暂。就我这几次的支教经验来看,我们的一次授课能够给孩子们打下一个积极的楔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那些在出发前立下的雄心壮志反而会使得授课效果南辕北辙。在此,诚告志愿者们能够理性预估支教活动的效用,以便更好地完成支教准备工作、更精准地提供支教志愿服务。 以上即是我的一些小思小感,希望有所意义。 -------------武汉大学梦想课堂志愿者陈研
(二) 腊月出头,却是年末了,我也终于在我21岁这年,去到了跟我十几年前所处的乡村小学相似的小学。 一个年级,零星几人。一个学校,两个年级,下月便撤。其实再正常不过了,也没那么多讶异。留下记忆的,往往是人。那些孩子们,或聪明,或调皮,或内敛,多少都有些自己从前的影子。脏兮兮的,却乐得自在,偶尔伴着些忧伤,哪怕其实少年不识愁滋味。 一天,我带给不了他们什么,恐怕之后的漫漫人生路,会有多少个像我一样的过客。当长长的车程折磨得我头昏脑胀以后,我也不曾再期待什么了。但是当那个课堂上表现得最霸道的女孩子和最乖的孩子,小小的手拉着我,一边一个,在不大的田野上疯跑,只是为了看一只被孩子们“解救”的小鸟时,当下,心里是真的很安心。像是回归儿时,一个人在满是紫云英的田野上打滚的舒服。 或许,他们很皮,但是他们也足够温暖。 我很珍惜,跟她们手拉手的那份说不出的感觉,很感谢小朋友们的主动亲近。 -------------武汉大学梦想课堂志愿者张静荷
(三) 我们其实是一个陪伴者的身份,他们并不是需要我们给他们多少知识,只是需要有人陪他们玩一玩。 -------------武汉大学梦想课堂工作人员唐磊
我们会在12月21日再次组织支教,麦友们可以期待一下哟。下面我会上传本次支教的部分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