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579|回复: 22

关于麦田一对一的梳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4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行一方者 于 2012-8-14 11:54 PM 编辑

关于麦田一对一的梳理

   目前问题点:
   一.资助人的需求远远大于受助孩子的供应
   二.资助点因各方面原因无法满足后期发放及反馈
   三.走访名额限制与各分社发展需求无法匹配

  原因:1.资助点受助学生数量太多而团队成员稳定性不够
         2.一对一各环节工作量太大
         3.麦田助学一对一体制一成不变,很难应对变化

  解决方案:资助方式增加"团捐"方式,
            "团捐"两种方式:A.将同一地方的一批学生整体打包给一个团体.团体可以是一个分社,
                                   也可以是几个爱心人士组成的.
                                B.将一批学生的资助款算出总资助金,整体打包给企业或者基金会.

   现以三种类型资助点来进行梳理
   一.成熟资助点   
      1. "一对一"和"团捐"自由选择
      2.将权力和责任完全放给资助点,由资助点自己决定增加学生数量.
      3.助学部只负责核实资料,抽查资料的准确度.
   二.新开资助点   
      1.建议以"团捐"为主,"一对一"为辅,与能力强的城市团队结对.
      2.慢慢根据资助点团队能力作"团捐"和"一对一"的比例调整.
      3.结对团队双方共同完成相关工作,并决定增加受助学生的速度.
      4.助学部只负责核实资料,抽查资料的准确度.并作适当服务和提醒.
   三.现有反馈跟不上或团队能力还不够的资助点
      1.建议新增加以"团捐"为主,具体是A还是B根据自己的发展来定.
      2.原有受助学生比较分散的资助点与原资助人商议,转换成"团捐B"
      3.学生集中的根据能力作适当比例"一对一"或"团捐A"调整
      4.助学部负责核实资料,抽查资料的准确度.并作重要协助.

   说明:全部由资助点自己或者结队团队自己发布资料.
发表于 2012-8-15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夜支持。。。。。。
发表于 2012-8-15 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年都能看到助学部的美眉忙到深夜  心中无限感慨~!看到一方的帖子深感确实应该寻找一种方法给他们减压了~!团捐模式 其实是更好的利用资源 节省资源~!支持支持
发表于 2012-8-15 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新的思路。

  我还是比较支持,分社助学部,能够渐进式自主化的尝试。

  不管如何改革,一个固定的机构,应和不断增长的工作,总是不能承受,

   分下去可以安全分下去的一部分,再掌控住新增的高风险的一部分(新团队),

   可以让助学部,拥有一对一助学流程培训中心的新职能。

   不断的扩大公益人群总量,不断的分解与强化,是可以实现永续发展的。

   而固定化越来越强的部门和人力,很容易形成自我限制,从而走向简单再生产模式。

   不能发展,总是憾事。
发表于 2012-8-15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团捐是一个新的捐款方式,也是对一对一的挑战,每次发放结束后的反馈工作也是各团队的一个比较繁琐的工作,一个一个的反馈,增加了工作量,通知汇款也是很大的一个工作量,团捐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上海一个企业承包竹山柳林的做法是值得推广的。
发表于 2012-8-15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不是要反馈每一个受助孩子的资料?最多就是原来反馈给许多人,现在反馈给几个人,节省了几个电话几个信封而已。不觉得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还不是没有解决大量个体资助人资助不到孩子的问题?孩子打包给企业,个体资助人机会不是更少了?第一个问题不是会更严重?

企业资源,用到别的能带来公共福利的项目不是更好?
发表于 2012-8-15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了

一.资助人的需求远远大于受助孩子的供应

这个根本就不是问题,反过来才会成为问题吧。如他真有心公益,抢不到孩子算什么问题?渠道多的就是。
发表于 2012-8-15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是"一对一"和"团捐"都需要志愿者一个个去孩子家中走访、核实、反馈,关键在于如何提高走访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及定期反馈,给分社更多的在走访学生数量与质量等方面的自主权,效率和主动性应该会提高不少。。。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花蕊


    还不是要反馈每一个受助孩子的资料?最多就是原来反馈给许多人,现在反馈给几个人,节省了几个电话几个信封而已。不觉得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回:一样正常反馈,只是将工作量分担一部分给结对城市团队.

还不是没有解决大量个体资助人资助不到孩子的问题?孩子打包给企业,个体资助人机会不是更少了?第一个问题不是会更严重?
    回:方法改变了,量就会上来,个体资助人机会不会变少.打包的只是各方面能力还没达到的资助点一部分孩子.

企业资源,用到别的能带来公共福利的项目不是更好?
    回:麦田优势项目在于"一对一",这是双向选择.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秋月


    个人其实最看好资助点与城市分社结对,原因如下:
    一.就资助人分布来说,大部分资助人集中于发达城市,如上海,深圳
    二.很多志愿者本身就是资助人

    此方法其实就是建立真正的分社助学部,而这个助学部是由资助点与结对团队一起来运作.
    这样多好啊,自己资助的孩子自己去发放,自己去核实.可以整个城市团队一起去一个资助点逛逛.
发表于 2012-8-15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溟有鱼 于 2012-8-15 12:00 PM 编辑

助学部,虽然脚步保守点,效率低点,能力弱点,但是,很纯粹,当真对得住心底无私天地宽。

资助点的开设、孩子的走访数量的适当放开,尚可商榷,但是,把孩子的走访和发布全部放权给分社?以我一个常年混迹在基层的人冷眼旁观,真心的不看好,基本是个悲剧。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折啊


    其实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反馈跟不上而非走访跟不上.
    大家可以看看,哪一次的走访人不是超多.而一些繁杂的反馈确很少志愿者能坚持.
发表于 2012-8-15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蕊 于 2012-8-15 12:05 PM 编辑

回复 9# 行一方者


    你也说了,一对一才是麦田的优势。而你的办法里,提出的是把孩子打包给企业。

看清楚了,我说的是,引导企业资源投向别的能给更广泛的孩子带来福利的项目。而对于企业来说,这样的项目带来的口碑和可见效应应该比什么团捐孩子更符合他们的需要。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行一方者 于 2012-8-15 12:11 PM 编辑

回复 11# 北溟有鱼


      其实我所说的脚步到底有多大改变?其实最重要的是将资助点与城市团队相结合,这样能让资助人(又是志愿者)更加深入,可以更好良性发展.
      目前一对一来说,其实很多工作还不是由资助点自己来独立完成的.
      现在的走访和发布其实跟给到资助点有什么区别???助学部在资料真实性,发放质量上面多作些抽查及监控就行了.
      第二,不知道你想说的,是不是担心资料真实问题,这个就是助学部未来的核心了,助学部可以有精力去核实抽查.而非像现在这样,更多停在文字的审核上了.
      第三,个人觉得可以试,任何事物都是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去完善.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花蕊


    双向选择,有的企业喜欢其它项目,如图书.有的就是喜欢一对一.
    另外,打包给企业的只是一小部分.更大一部分是打包给结对城市分社.
发表于 2012-8-15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溟有鱼 于 2012-8-15 12:22 PM 编辑

回复 14# 行一方者


资料的真实性,不过是问题的一小部分而已。

我不担心,不过纯粹是你个人的一点看法,又不是真的在实施,我有嘛好担心的?跟你一样,我不过是陈述通过我的观察得到的我的看法而已。尝试?尝试也是要有基础的。你有多久没有在麦田的一线干活儿了?

关于你对麦田的许多分析,我的感觉是,你既不是局内人,又不是局外人。所以既没有抓住要害,又不超脱。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北溟有鱼


    那你可以跟着放出最基本的.反正我们作为酱油党存在好久了.
    听不听,是别人的事.
发表于 2012-8-15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溟有鱼 于 2012-8-15 12:26 PM 编辑

不断有人质疑,不断有分社抗议,这是一对一的问题么?

在我看来,麦田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总社和分社都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对方。

有的分社兵强马壮却受到各种限制,有力不知道该往哪里使。有的刚站起来还没走稳呢就恨不得插上翅膀飞。而总社呢,看不清到底哪些分社是真的兵强马壮而哪些只是表面繁荣外强中干,所以只好大家都排排坐慢慢走先,按部就班,得过且过。

就算是“大分社,小麦田”,眼睛就只能盯在一对一,多走访外加多抢几个孩子这么点子事情上么?分社贴近土壤的去了解孩子,了解学校,找到些适合当地的需求和解决办法,才是正经。城市分社也好,资助点所在分社也好,可以做的事情多了。

有好的需求和用途了,资助人的资源和资金是可以引导的,有人偏爱一对一,并不是所有人都只选一对一吧。
发表于 2012-8-15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折啊


    其实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反馈跟不上而非走访跟不上.
    大家可以看看,哪一次的走访 ...
行一方者 发表于 2012-8-15 11:58 AM


貌视每次走访的人很多,但各分社走访的次数和质量一直是一个瓶颈,这个瓶颈的解决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折啊


    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每次走访的都是不同人,所以我更注重于资助点与城市团队结对,共同建立分社助学部(或者助学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1-17 08:48 , Processed in 0.0799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